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农村的村民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,就是走出院子去倒泔水,去上或远或近的旱厕。要是冬季还得为炕头的铁炉子填块煤。
对于呼和浩特3400个自然村的85万常住村民来说,其生活环境虽然不尽相同,但共同的特点是:基础设施薄弱、生活环境差、土地贫瘠、交通不便,不少人住着危房。现代文明似乎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。
为改变现状,呼和浩特决心用“十个全覆盖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,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,共享现代化成果。
其规划的基本设想是:依据“8337”发展思路,围绕打造一流首府经济,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为支撑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,着力在城乡规划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生态环境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6个方面统筹,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。
“不能让城市像欧洲,农村像非洲。”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康存耀言辞恳切,“通过‘十个全覆盖’,希望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村形象,更要改变农村历史。这项变革,政府必须担起责任。”
分类整治的施政哲学
呼和浩特共有45个乡镇,965个行政村,3400多个自然村,要推行“十个全覆盖”,将政策落实到人,其复杂程度不言自明。
政府决策层认为,对于分散的农村,首要任务就是实施“集中发展”战略,形成集聚效应。
于是,在充分了解民意基础上制定的《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》中,呼和浩特将资源、生产要素、人口、产业大力度地重新规划、集中整合,并因地制宜、合理制定出了3种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模式。
而这种因地制宜的划分,体现的不仅是执政者辩证的思维方式,更是以人为本的施政哲学。
新城区的红山口村离市区不远,一过110国道便是。
“虽然离城市近,但一点城市的样子都没有。”67岁的李宏伟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,也向往了一辈子城里人的生活。现在他的梦想将要实现。
按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规划,红山口新村占地514亩,规划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,一期工程11栋高层住宅将用于回迁。
“这是按城市社区的标准设计的,将来会高标准建设并对接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。”成吉思汗街道办事处综合治理办主任李兴龙说。
呼和浩特将绕城高速以内与红山口村类似的70个城中村、城边村作为“十个全覆盖”改造中的第一圈层,发展方向为城市融入型,实行村改居、农转非,实现居住、就业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。
与红山口村不同,清水河县一间房新村是按照“小村并大村,集中就地建设新农村”的模式,将附近乌兰不浪、一间房旧村、前壕赖、后壕赖4个自然村218户698人,整体搬迁集中到这里,并对本村100户老住民的老旧平房从结构和整体面貌上进行升级改造和美化。
平坦的柏油路,一栋栋窑洞风格、灰白相间的小别墅,让人难以与记忆里自然条件恶劣、土窑破旧的一间房村联系起来。综合服务中心、养老服务中心、幼儿园和休闲娱乐广场等一应俱全,互助幸福院让村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再为吃住费心,而完善的社保让村民们更加安心。
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,让祖祖辈辈住在土窑洞里的农民有了住别墅的幸福感受。
“一间房新村属于‘十个全覆盖’中的生态转移型,这个类型目标为人口居住分散、生产生活条件差、生态环境脆弱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400个行政村。主要走收缩转移、集中发展的路子,鼓励农民向城市、城镇、乡镇所在地、中心村转移,20户以下的村庄要率先搬迁。”呼和浩特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建航介绍。
而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约500个行政村,被归为城镇带动型,主要将城关镇、小集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,来打造工业集中区、农业产业园,促进县域经济发展,逐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。
通过划分,呼和浩特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不仅覆盖了所有村落,实施思路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晰。
2014年呼和浩特实施的350个村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已全部完工,28万人受益,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3%。危房改造工程、安全饮水工程、街巷硬化工程分别完成16838户、244个村、375公里,是自治区任务的383%、956%、110%。
从这些耀眼的数字中,足以看出呼和浩特推行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的努力与决心。
而今年,呼和浩特高速路、国道、省道、部分县道等37条交通干线两侧500米范围内的509个行政村,将以各自的模式发生巨变。